
预处理–基于PEK管式膜的预处理技术
引言|Introduction
传统工业废水预处理流程常面临流程复杂、运行成本高、稳定性差等问题,尤其在高硬度、高硅、高悬浮物的水质条件下表现不佳。安徽普朗膜基于自主研发的PEK管式膜,推出创新的膜法预处理解决方案,以简洁紧凑的工艺结构和高适应性的膜分离能力,实现稳定软化、高效除杂、低药剂投加与低运行成本,为后续NF/RO膜系统的长期稳定运行提供有力保障,助力工业废水的深度处理与零排放目标的实现。
背景与挑战|Background & Challenges
在电力、钢铁、煤化工等行业中,循环冷却水和工艺废水普遍存在硬度高、硅含量高、氟含量高等特点。传统的预处理流程通常依赖澄清池、过滤器及中空纤维膜等多级单元,不仅占地大、投药量大、系统复杂,而且在高悬浮物和高污染负荷水质下运行不稳定,易造成后续膜系统结垢和损伤,严重制约了膜法深度处理与零排放工艺的推广与应用。
工艺概述 | Process Overview
基于自主研发的PEK管式膜,普朗膜推出了一套高效紧凑的工业废水预处理解决方案。系统前端通过碱性药剂与碳酸钠进行软化反应,结合PEK管式膜的错流过滤功能,实现高硬度、高硅水体的快速净化与稳定处理。该工艺无需传统混凝剂和助凝剂,整体结构紧凑,自动化程度高,尤其适用于悬浮物负荷大、变化频繁的复杂废水环境。
工艺流程 | Process Flow
原水首先投加碱性药剂(如NaOH或石灰)与碳酸钠,将pH调节至11~12,以有效沉淀废水中的钙镁硬度和硅,随后经软化反应后的废水直接进入PEK管式膜装置,利用其高通量与优异的抗污染性能实现高效的固液分离,膜过滤产水硬度稳定低于50 mg/L,总硅含量控制在10 mg/L以下,经过pH调节后直接进入后续的纳滤或RO系统;浓水则进入污泥浓缩系统,经脱泥处理后外运,滤液回流至软化池,整体工艺的实际回收率接近100%,显著提升了资源的回收效率与水质稳定性。
工艺流程对比 | Process Flow Comparison
该预处理工艺采用前端加碱(NaOH 或石灰)与碳酸钠调节 pH,实现硬度及硅的高效沉淀,随后直接进入 PEK 管式膜系统进行错流过滤,快速高效分离泥渣,产水可直接进入后续的纳滤或反渗透系统。相比传统的澄清池 + 多介质过滤 + 中空纤维膜的复杂组合,PEK 管式膜预处理流程大幅简化,无需添加助凝剂和混凝剂,工艺更紧凑,占地面积小,整体流程更短,自动化程度高,操作便捷,维护更简单。常规软化工艺中超滤和多介质过滤器的PH中性回流和反洗水需要回到前端软化反应单元,相比PEK管式膜软化工艺需要多消耗15~20%的酸碱药剂,提高了系统含盐量和药剂消耗,提升后端膜系统的投资。
性能指标 | Technical Highlights
核心优势 | Core Advantages
经济效益与客户价值 | Economic Benefits
适用领域 | Applications